全部媒體報導

【天下報導】翻電話簿找金主、魚養在汽修廠 漁業小白如何闖進台灣三強?

門外漢劉建伸拜師學藝,不到30歲租下魚塭開始養魚,歷經養死一池魚的歲月,如今靠科技、技轉,建立養殖流程,只花8年追上養殖世家,成為全國前三大金目鱸供應商。屏東-農業科技-漁業-養殖-金目鱸-青農-智慧農業

劉建伸靠行事曆養魚、幫魚研發益生菌和快篩,漁業小白也能「年年有魚」。圖片來源:邱劍英攝

文-蔡立勳
發布時間:2022-08-05

峰漁公司總經理王靜儀在一盆褐色的魚飼料加進綠色粉末,拌勻後倒入魚池,只見一群金目鱸爭先恐後搶食。

這瓶由峰漁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合作開發,看似平凡的益生菌,不僅讓金目鱸的存活率從8成提高至9成,魚肉也少了土腥味。如今,峰漁的益生菌除了自用,也賣到馬來西亞。

飼料添加益生菌、以快篩試劑檢驗水質,雖增加了養殖成本,但讓峰漁獲得國際市場信任,穩定接到大量訂單。(邱劍英攝)

2014年,峰漁創辦人劉建伸成立公司,不到10年,就成為全國前三大金目鱸供應商;另兩家競爭者,則分別已傳承到第三、四代。

峰漁以金目鱸為養殖主力,台灣鯛、龍虎石斑則佔了3成,承租魚塭遍及嘉義以南,金目鱸年產量達1000公噸,7成外銷澳洲、日本。新冠肺炎疫情之後,轉以內銷為主。

技轉水試所最多技術的公司

水產試驗所副所長張錦宜觀察,峰漁之所以成長快速,「是一直有在關注外銷市場,要怎麼做到跟人家不一樣,」他口中的不一樣,是峰漁陸續導入的科技化養殖技術。

2016年到2019年,峰漁自水試所技轉9項技術,「單一公司技轉最多水試所技術的就是峰漁,」張錦宜說。

峰漁以金目鱸為養殖主力,7成外銷澳洲、日本, 知名泰式餐廳的清蒸檸檬魚也來自這裡。(邱劍英攝)

現年37歲的劉建伸,很早就懂得賺養魚財。他國中時背著家人飼養觀賞魚,販售魚隻產下的魚苗,賺取零用金。

雖然他大學念園藝,卻在高雄區農改場服研發替代役時,喚起兒時養魚的回憶。退役後,因地利之便,在屏東長治找了金目鱸養殖戶拜師。

兩年後,劉建伸向準備退休的師父承租魚塭,自立門戶。那時他未滿30歲,大膽租下魚塭後,第一件事就是得想辦法湊錢買魚苗。

憑著一股傻勁,劉建伸翻開厚重的黃頁電話簿,找到第一個聽過名字的企業後,就撥出電話、開口募資。

劉建伸知道要接通到負責人並不容易,「但接聽的員工真有人答應要了解看看,」他在餐廳、咖啡店對著約到的人描述自己養魚與拜師歷程,以及想以金目鱸為起點,目標是規模化養殖,提供消費者好品質的魚。

出乎他意料的是,打了9家企業,有7家願意投資,加上自有資金,捧著700萬創業。

峰漁從培育金目鱸魚苗起家,張錦宜還記得,峰漁的養殖場,最早是設在一家汽車維修廠內,後來才遷至屏東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。

公司剛成立,急需順利把魚苗養大,證明自己。

傳統養殖業,是以魚池水色判斷水質與魚群健康狀況。沒想到新進年輕員工誤判水色,養死一池魚,信心受挫,連帶公司留不住人。

劉建伸也遇過在大熱天,魚塭打水車已經全開,池水溶氧量仍不足,導致魚群大量死亡,卻苦思不著原因為何,最後致電水試所求助。

跳脫傳統,建立養殖SOP

經歷這些事件,他意識到漁業養殖學無止盡,自己經驗還淺,決定透過科技輔助,將學來的經驗融入養殖流程,加以標準化,就算是剛入行新手,都有機會第一次養魚就上手。

相較於同業多聘用經驗老到的員工,善用科技的峰漁員工相當年輕,26名員工,超過6成未滿30歲。

如今峰漁員工或契作養殖戶,只要進入手機的養殖系統,從放魚第一天開始,會有行事曆訂出排程,提醒每天各時段工作。

近年氣候變遷對養殖漁業的影響增大,劉建伸也與水試所合作,開發病原快篩,檢測魚塭池水病菌數,觀察水質在天氣急遽變化後是否變差。

3年前,峰漁遇到的瞬間強降雨頻率增加,連帶提高金目鱸死亡率。劉建伸回憶,以往一池金目鱸僅撈到2、3尾死魚,那段時間能撈到近20尾死魚。
 

鏈球菌感染是金目鱸常見的細菌性疾病,金目鱸是肉食性魚類,彼此會互啄、互吃,過程中增加鏈球菌感染風險,就連漁民餵魚時,也免不了被啄個幾下。

峰漁因此在魚塭投入檢測器,每日回傳水質各項數據,當發現數據異常,員工必須每日以快篩檢測水質,觀察試劑變色程度,判斷水質污染的嚴重性。

以池水酸鹼值為例,當魚身體狀況有異,沒有食欲,過多飼料在水中發酵,池水會變酸。發生這種狀態,就得天天篩檢池水。

此時系統會提供1至3項不等的建議做法,如投放藥物或採取其他介入措施,提早改善水質,減少魚群死亡機率。

王靜儀指出,每一次操作,系統會記錄成效,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,能優先跳出同樣建議;若水質未改善,系統會提供其他做法。行事曆的工作排程都會連動調整,「SOP還在不斷精進,」她強調。

劉建伸開發用行事曆養魚的SOP,讓新手第一次養魚就上手。(邱劍英攝)

峰漁在飼料添加益生菌、以快篩試劑檢驗水質的投資,每台斤金目鱸養殖成本平均增加2.2元左右。
但劉建伸強調,這些做法,反而有助於峰漁跳脫眾多傳統養殖業者的競爭,獲得國際市場信任,穩定接到大量訂單,也讓峰漁日後從國外反攻國內,很容易打開市場。

國內知名泰式餐廳的清蒸檸檬魚,便是來自峰漁。

好奇心、主動出擊拓展外銷

劉建伸的好奇心,是峰漁不斷精進的主因。

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特聘教授冉繁華認識劉建伸超過5年,兩人首次見面,是在一次演講後,劉建伸舉手發問,「後來幾次到不同場合演講都有他,」冉繁華說。

因為劉建伸認為,即使養了金目鱸好幾年,自己始終非本科出身,仍有不足之處。

不只演講場合,冉繁華每每遇到劉建伸,總被他不斷追問。好比科學上的理論若已獲得驗證,要如何實踐?應用上可能遇到哪些瓶頸?或是科學上還沒獲得解決的問題,要如何佈局解方?

「可能有些資深教授會覺得這個年輕人怎麼劈哩啪啦一直問,」但冉繁華認為,劉建伸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,有助於判斷新技術的潛在風險,「這是他的一個長處。」

劉建伸在水產界也主動出擊。「只要跟水產、漁業有關的展,峰漁都會出現,」張錦宜觀察,這不僅提升峰漁曝光率,也讓劉建伸拓展人脈。

對劉建伸來說,或許金目鱸的養殖技術,仍有許多謎團待解,但他相信,不斷透過科技協助,可以解決問題、建立解決方法,這也讓後進者投入養殖漁業,不再那麼難。

(責任編輯:吳廷勻)